三个女孩幼时被劝出家为尼后来怎样了?

《红楼梦》第二回,乡绅甄士隐在书房看书时打了瞌睡,梦见了一僧一道,边走边聊,说些什么“蠢物”之类。

我们知道他们正是在说宝玉,但是甄士隐是不知道的,就非常好奇,上前打问,但那僧道并不肯透露信息,说“玄机不可预泄”,同时却又留下话说“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,便可跳出火坑”。

士隐不是那些市井之人,遂不再问,只是想看一看那“蠢物”之形,对此两位仙师倒未拒绝,给他看了,也就是那块“通灵宝玉”了,但因已到“太虚幻境”,未得细看就被夺回,然后随即梦醒,而“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”。

我搞不清他忘掉的“对半“有哪些,但应该包括”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,便可跳出火坑“。因为当他梦醒后发生了相似的情形,但他并没有记得这句话。

当时甄士隐梦醒后正待回味梦境,却看到家人抱着独生女儿英莲来了。他特别爱自己的女儿,就抱着她逛街看热闹,看到了现实中的”一僧一道,那僧则癞头跣脚,那道则跛足蓬头,疯疯癫癫,挥霍谈笑而至“。

只是这回他并没有听到他们说什么“蠢物”,听到的却是“有命无运、累及爹娘之物,抱在怀内作甚”——显然,说的是他的女儿英莲;他一听就知是“疯话”,就不加理睬,及至那僧叫出“舍我罢,舍我罢”,他就“不耐烦”,抱着女儿回去了。

他却不知,“疯话”有时是真话,而“火炕”,他也注定跳不出了:对僧道的言语,他听得明白,也曾“心下犹豫,意欲问他们来历”,却也来不及了,悔之晚矣。

那么如果甄士隐还记着梦境,记得僧道的话语呢?他会把女儿舍给他们,换取不遭女儿被拐、被火失家的等厄运吗?

我想他还是不会的,他还是会尽其所能,保护女儿,他会不信,命运在已预知的情况下完全不可改变。

第三回,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,因众人问起她的“不足之症”,就介绍说她“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,到今未断,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,皆不见效”,而三岁时候发生了一件事:

“那一年我才三岁时,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,说要化我去出家,我父母固是不从。他又说:‘既舍不得他,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。若要好时,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,除父母之外,凡有外姓亲友之人,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。’疯疯癫癫,说了这些不经之谈,也没人理他”。

明知女儿这先天不足之症实在难以痊可,但是亲生爱女,又怎忍心就舍了给别人?况且那癞头和尚的话听来也是疯疯癫癫的不经之谈,就跟甄士隐一般不信的——不对,甄士隐还隐隐有点梦境的记忆,黛玉的父母却是全不相信的。

第十八回写到,妙玉“本是苏州人氏,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”,因为她“自小多病,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,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,方才好了”。

也不知道是哪个和尚道士提出的建议出家的方案,妙玉父母也是努力争取过的,就像荣国府贾代善有个替身张道士似的,只是这样也没用,非得妙玉自己出家才好;况且这也是打了折扣的,“带发修行”,毕竟还不是真正的出家人,“云空未必空”。做父母的,终究是不会乐意孩子离开自己啊!

况且,考虑到妙玉身世有点神秘,她的家族未必只是一般的“书仕宦之家”,入空门是为了躲避比之身体多病或者未来薄命更为急切的祸患,那就又是可以理解的了。

You May Also Like

More From Author
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
Add yours